财政加力促发展惠民生
到2025年人均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21美元。
支持西北大学开展中亚考古项目,筹划组织精品文物展览。建立完善以政政数据共享、政企数据开放、企政数据汇集和企企数据互通为主体的数据要素流通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把握时度效、统筹点线面,正确处理时与势、危与机、稳与进、当前与长远、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固根基、扬优势、强弱项、补短板,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在动态平衡中达到集成优化,在递进升级中实现整体跃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结合棚户区改造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努力实现住有所居、职住平衡。深化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强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完善航空铁路电子三大口岸体系。加快构建银行信贷、风险投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普惠性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快行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园区建设绿色化,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大上市企业培育,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第十九章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落实和创新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方向转变。
积极发展飞机维修,壮大航空产业规模。发挥杨凌示范区引领示范作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升农业良种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单产能力。建立和完善儿童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权利。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科学制定用水定额并动态调整。
第四十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落实落地,注重国家在陕各类改革试点的综合集成,有效加强和改善制度供给。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第一节 推进交通强省建设深入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以建设枢纽交通、综合交通、人民满意交通为引领,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提升交通的战略支撑能力。优化监所布局调整,完善刑罚执行制度,强化执法司法智能化和规范化建设。杨凌示范区组团,重点发展智慧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产业。做强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3+X现代农业体系。
第十二章 提升能源产业高端化水平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清洁化高端化为目标,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为根本动力,加强资源绿色开发和高效转化利用,以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以产业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促进产业链延伸,实现能源、经济、生态一体化高效发展,构建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重点科研机构、骨干龙头企业,按照创新引领、要素集聚、产城融合原则,整合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建设西安科学城、西部科技创新港和杨凌农科城、榆林科创新城、宝鸡科技新城等,形成全省科技创新主要聚集板块。加强外宣工作,积极构建陕西对外新形象,申请设立陕西荣誉居民称号,善用外媒外嘴外脑外笔,以灵活多样、外国民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声音,讲好陕西故事,促进民心相通。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
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分别达到25%和15%,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55%。完善儿童监护制度,健全基层儿童保护机制,落实困境儿童保障制度。
引导全省城市依据区位禀赋、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和人口规模,加快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无序扩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陕西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优势更加彰显。
到2025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以上。近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第七章 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严格禁止在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勘探、开发矿产资源和开山采石,禁止在秦岭主梁以北的秦岭范围内开山采石。深化高陵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成果,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核酸检测、人工晶状体、组织皮肤、生物医药中间体等新型产业规模化。
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按照一库一策模式加强尾矿库治理,建立在线监测系统,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10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8所高校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
推动地基增强技术覆盖,加大在自然资源利用、勘察测绘、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现代农业、智慧物流等领域应用,积极构建泛在、融合、智能的北斗卫星应用服务体系。推进陕菜品牌建设,推动餐饮品质革命,发展智慧餐饮、绿色餐厅。
要切实加强组织实施,健全以发展规划为统领的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确保如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健全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推动各级政府健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治安事件协调联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推广绿色包装。推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向体系化、效能化迈进,加快图书馆、文化馆(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推动40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
创新型省份建设成果丰硕,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44.8%,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3%、列全国第七,西安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挥好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先行示范作用,积极借鉴复制集成先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强化系统性、集成性制度创新,在投资贸易自由便利、金融服务、一带一路经济与人文交流、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环境。加强医教协同,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加大麻醉学、精神学、儿科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招生规模,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
第五篇完善区域发展战略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坚持全省发展一盘棋,坚持在差异化中协同、一体化中分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统筹好项目安排和要素集聚,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联动性、整体性。坚持打、防、管、控、建并举,健全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机制,加快推进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深入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开展全民安全科普宣教、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提升公民防灾避险和应急自救互救能力。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加快焚烧处理能力建设,合理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因地制宜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强化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展网络安全产业。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十四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扩大开放为突破,以生态环境改善为前提,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稳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丰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促进全民健身生活化,不断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提升圣地延安等红色文化品牌价值,推动照金、马栏等红色景区提档升级,促进旅游与文化、教育、培训等深度融合,形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红色旅游体系。
杨凌,重点发展农业观光、会议会展、运动休闲等产业。探索发挥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直接融资功能。
到202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实施就业影响评估,优先实施就业带动能力强的项目。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